2015年1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召开大会,总结交流2014年度“访民情惠民生聚”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安排部署2015年度任务。中央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张春贤出席会议并讲话。
从去年起,新疆各级机关抽调20万名干部下基层,开展为期三年的“访惠聚”活动。近一年来,新疆各级工作组深入基层、奉献于行,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誉,取得的成效超出预期。
“访民情惠民生聚”活动开展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和田地区和田县巴格其镇工作队(8个工作组)将“去教极端化”作为主攻方向,实施“土壤改良计划”。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通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实现了遏制教极端思想渗透和净化教、基层稳定和民族团结、巩固基层组织和群众基础、促进文化惠民和民生建设、历练工作作风和培养干部的目标。
今年1月4日中午,和田县巴格其镇比曾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访惠聚”工作组住地来了几个维吾尔族老乡。“听说你们要走了,我让老婆做了抓饭,到房子坐坐吧。”“烤包子刚出坑,烤肉也串好了,去我家!”真诚的笑脸,热情的邀约,在一年前,这根本无法想象。
没有欢声笑语,到处暮气沉沉。这是2014年3月5日,工作组抵达比曾村的第一印象。组长科坦言:“当时心里凉凉的。”
敲开老乡的门并不容易,工作组“八仙过海,各显”。欧依许玛村工作组走家串户,结对子、认亲戚、交朋友;你挖坑来我栽树,托万许玛村工作组与村民一起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播绿;比曾村工作组向老乡借盘子,归还时盛满了糖和水果……
早在住村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便深入各村调研,摸情况、找问题。8个村共有5245户21965人,人多地少,均为扶贫开发重点村。教极端思想呈渗透蔓延之势,造成村民思想混乱,正常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无法开展;部分村“两委”有名无实,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现象十分突出。教极端在党和与群众之间制造隔阂、对立,已成为当地社会稳定的。
新疆党委研判认为,如果不铲除教极端思想赖以的土壤,老百姓很难听得到、听得进党的声音,开展“访惠聚”工作将访不到民情,更惠不了民生、聚不起。于是,其大胆提出净化教的“土壤改良计划”,为期3年,分“深翻松土——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清理杂草——分类施教,消除极端;精耕细作——反两讲,文化引领;改善——力办实事,惠及群众”4个阶段实施。
8个工作组,56人,其中厅级干部1名、处级干部31名、53名、女性14名。这是新疆“访惠聚”工作队的阵容。为了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大家都蛮拼的。
各村工作组分类施策,以“剥洋葱”的方式,层层深入。一场轰轰烈烈的“去教极端化”打响了。
2014年4月14日,巴格其镇中学偌大的操场上人山人海,“教领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报告会正在进行中。“‘殉教进天堂’的是没有根据的,《古兰经》中讲到,一个人就等于全人类,者的归宿必将是火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副秘书长阿布都瓦依提·赛迪瓦卡斯围绕伊斯兰教在国际国内的历史变迁和在新疆的发展现状,引经据典,系统分析解读《古兰经》和《圣训》,揭露教极端思想对教正信的和。几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流着泪说:“以前我们被遮住了眼睛,现在终于看到蓝天了!”
同年4月至6月,在三轮教育培训中,此类、报告会共举办了40多场次,达到无死角、全覆盖:向工作组和村干部说区情、讲政策、验、教方法;在教领域正本清源,弥补教人士教学识缺乏、教教义模糊的“短板”;引导16岁至45岁“易感”人群正确认识教问题,反、讲、讲秩序,不不信谣,提高“免疫力”。8个村及相邻乡镇8万多人次受到教育。
除了“上课”,还有“”。去年7月,新疆工作队组织两名在服刑、已的教极端组织团伙,连续举行6场宣讲大会,2.5万余人参加,反响强烈。
8月初,8个村对100余名有现实危害人员进行集中教育矫治,同时召开以严厉打击和教极端为主题的村民大会,发放4500余份《告全体村民书》,号召村民抵制教极端思想,积极。接着,召开大会,接受集中教育矫治人员谈,群众代表讲感受,签订《抵制教极端思想、远离违法犯罪活动书》。
教育疏导的一手要硬,打击的一手也要硬。比曾村一座清真寺的哈提甫(教职人员),利用教身份,民生工程的实施,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该村工作组协助有关部门依法对其采取了强制措施。目前,该案已进入司法程序。
“教育引导大多数,极少数,依法打击极个别,最大限度争取。新疆自治区将‘去教极端化’作为‘访惠聚’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铲除土壤、,体现了勇气与担当。”和田地委副、委张秀成如是评价。
“大家好,下面请欣赏合唱《我们的歌》。”2014年11月20日,在新疆工作队举办的文艺晚会上,23岁的努尔古丽立于舞台中央,一袭红裙,身姿婀娜,明眸皓齿,如花般绚烂绽放。
培训班结束后,努尔古丽报名参加了工作队组建的农民文艺队,与伙伴们一起排练节目。第一次登台,她既当主持人,又是演员,两个小时的演出,的掌声从头到尾没断过。
每天下午,村村篮球场人气爆棚,8个村还举办了“农民篮球联赛”。文化室添了新书和音响,站每周开展两次科技、新闻、“去教极端化”宣传,每天播放《法律与你同行》维语版节目。尼响达村组织“庆丰收”拔河比赛,比曾村将都塔尔弹奏、斗鸡引入“元旦大联欢”,吸引了全村近90%的年轻人。村民们都说,日子越过越“攒劲”了。
喀斯皮村贫困户肉孜买买提多年前娶亲时,只请阿匐念了“尼卡”,后来两口子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就算“离婚”了。去年6月初,工作组了解到两人都有复合的意愿,遂领他们去民政部门办了《结婚证》,并在村委会院子里操办仪式,支起大锅做抓饭,摆开长桌迎宾客,打起手鼓唱起歌,麦西来甫跳不停……400多名村民前来祝贺,一位老阿帕(维吾尔语:妈妈)感慨道:“村里10年都没有这么热闹的婚礼了!”
5200人的村子开村民大会仅来了30多人,村支书连村里有多少都不清楚……8个村“两委”问题多多。住村后,新疆“访惠聚”工作队把脉会诊,找出“病因”: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工作能力差,存在和不自律现象;集体经济薄弱,账目混乱;对教活动自流,缺乏引导和管理。
2014年5月26日,比曾村党支部和村主任因履职不力双双“下课”。随后,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低保问题,工作组协调和田县纪委和民政局,由新“两委”班子出面对全村的低保情况进行了一次彻查,清理不符合低保条件者51人,恢复11人被无故取消的低保待遇,新纳入低保范围42人。村民们纷纷对“当家人”竖起了大拇指。
村务公开渐入正轨。各村召开村民大会公布账目,村民欠村集体的灌溉费、机动地承包费,村集体欠村民的各种补贴,一笔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欠工作随即展开,不到一个月,8个“空壳村”账上都有了钱,其中最多的收回欠款57万余元。
住村工作组、村“两委”、村警务室“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工作组围绕支部建设和村务管理指导村“两委”规范程序、改进方法,先后提出意见20余条,帮助健全完善30多项制度;与村警务室共同制定《安全防范应急预案》,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配齐百余名“十户长”,加强服务管理,了解社情,深挖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依法打击利用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每名工作组结对帮扶1至2名村里的优秀年轻人,为村“两委”培养后备力量。
今年1月1日清晨,8个住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同时举行升旗仪式,雄壮激昂的国歌响彻村头巷尾,一面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丈夫意外去世后,两个大姑子闹上门来要分家产,欧依许玛村妇女海尔尼沙汗最近遇到了烦。1月5日一早,她再次找到住该村工作组组长穆合塔尔:“快给我出个主意吧,眼看明天要开庭了,我心慌得厉害!”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大姐,别急,我帮你帮到底。”穆合塔尔请她坐下,递上一杯热茶。作为新疆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对这个案子,他心里有数。
穆合塔尔告诉海尔尼沙汗,她和丈夫是结婚后从外村搬到欧依许玛村的,现在的房子和土地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她的大姑子以继承父辈遗产为由告她,于法无据。“不用怕,我为你提供法律援助,一分钱不花就能打官司。”这句话让海尔尼沙汗吃了定心丸。
去年3月,新疆“访惠聚”工作队到位后,充分发挥“专长”,投资近400万元分别为8个村建了150余平方米的人民调解室,并设立法律咨询室,村民们有了“说事点”。
阿不都克尤木沙迪是也扎巴格村出了名的孝子,多年来悉心照料养父母,为他们养老送终。去年5月,他准备在养父的宅上盖抗震安居房。还没开工,养父的弟弟就来说:“你是养子没有继承权,这房子你盖不了。”工作组介入后,登门给其养父的弟弟做工作:“法律,养子也有继承权。你是长辈,要关心爱护晚辈。”先“背靠背”,再“面对面”,调解了几次,叔侄俩终于重归于好,新房子也盖起来了。这一用和亲情化解纠纷的典型案例,后来上了13套节目。从此,村里夫妻吵架、邻里磕磕碰碰,都来找工作组评理。
借钱不打欠条、打工不签合同,不懂法让很多村民吃了大亏。去年年底,尼响达村村民热合木到法律咨询室求助:“干了一年装修,老板还有一万多元工钱没给,我手里什么凭证也没有,这钱还能要上吗?”当天值班的工作组努尔买提帮他想了个办法:“给老板打电话,用手机录音取证。”热合木照做了,并告诉老板:“如果还不还钱,我就拿着录音到法院告你。”老板傻眼了,乖乖付清了工钱。
推荐: